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

 

人云亦云/李云

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與女權運動先驅-

西蒙·波娃認為傳統的女性形象實際上是男人眼中所認為的女人,傳統的女人會努力迫使自己成為男人眼中所認為的那個理想女人的形象,如此一來,男人就會認可女人的社會地位,但這個社會地位卻是一個從屬的地位。

如果說男人被認為是自由自主的主體,那麼女人便只是一個相對於男人而言的客體,即是他者。波娃強調女人不應該作為男人的他者或客體,女人應該也是一個主體,應該獲得和男人一樣的地位。

最近有一則新聞,標題是「產婦誤認護理師接生…醫師出面解釋  網友:預設醫生是男人?(新聞連結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604/937720.htm)」,內容大致是一位剛生產完的女性,在PTT上藉由感謝台大的護理師們在她生產過程中細心照顧,甚至還替她縫合傷口,實則抱怨她的小孩沒有醫生緣,生產全程沒有醫生在場。事後原本預定幫她接生的醫生出來回覆解釋道:因為接生當天臨時不能到場,是由兩位住院醫生代替接生,可能因為都是女性的關係,因此被誤認為是護理師了。

這則新聞引起一位醫生在臉書上無奈抱怨: 所以我每次在急診室解釋病情時,第一句開場白都要先說明:「我是醫生。」但常常解釋了老半天,問:「有什麼問題嗎?」後來的家屬仍會詢問:「啊那醫生什麼時候會來呢?」令她感到十分困擾。

在1970年代的法國,做為一個存在主義的哲學家,也是女權運動重要理論家和創始人的西蒙·波娃,在1943年出版的關於女性主義哲學的重要著作《第二性》裡就提到:

女人在生理條件的限制下,體能上可能不如男人,但這不足以決定女人就要處於從屬的地位。她希望女人明白她們的不平等地位,不是先天就決定好的,更多是後天的社會文化所建構出來的。

女性被父權主義洗腦做為一個相對於男性主體來說的客體、附庸、從屬,女人對於自己弱勢地位的造成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例如這則新聞裡的產婦,或是將傳統父權價值觀加諸於周邊女性和自己身上的任何女性,皆成為將女人推往符合男人視角的幫兇而不自知。

因此,在我們的印象中,會覺得穿白袍的醫生都是男的,護士都是女的;老闆是男的,秘書是女的,老闆是女的話,我們還要特別解釋這是女老闆,而不是老闆娘。許多職稱若非男性,我們會習慣在職稱前特別冠上「女」字。
為什麼要強調是女性?

我們認識一位專業人士不是先去看他的經歷專長,而是先看性別嗎?  

男性總統就職時,總統夫人的服裝是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女性總統就職時,女性總統本身的穿著是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而男性總統的服裝向來就不是被拿來大作文章的重點。那為何女性的容貌、服裝、身材等外在表象,比起她腦袋裡的東西,更受人重視?是否因為這樣的女性形象,才是男人眼中所凝視的理想女人形象?

f22

女性主義強調平權,並非是要女性反過來凌駕或高於男性角色,而是互為自由的主體。有些女人自願接受男人視角的支配,如此一來就可以不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安於在父權主義安排的身分地位裡扮演人生的角色,並且以此滿足。畢竟,要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想、並能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的人並不容易。我們以為人都嚮往自由,但在佛洛姆的《逃避自由》一書中,我們知道:獨立意味著脫離依附,這會帶來孤獨感及分離的焦慮,「自由」,代表他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且承擔後果。所以人反而會傾向逃避自由,試圖融合在眾人中,但那也就表示他的所作所為和價值觀,都得被同化了。

加碼觀看https://www.facebook.com/JudgeAd/videos/1370099919751103/?pnref=story
由蔡健雅演唱,藉由歌詞和畫面,演繹不同年紀的女性怎樣「被要求」要「像個女生」。

19059259_499445667113548_7053724583192383714_n

人云亦云/李云

時事評論、社會觀察、教學現場、文學、電影、心靈成長等個人意見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